重症医学科

科室简介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中心ICU)成立于1998年10月26日,是川东北地区率先建立的综合性ICU,现已成为四川省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联盟单位、川东北地区大型重症医学中心、四川省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重症护理研究生教育基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学科联盟成员单位、四川省重症医学优秀质控单位、川东北重症专科联盟牵头单位。经过二十余载的发展,医、教、研、管协同发展,医院形成了以重症医学科(中心ICU)为核心,包含神内ICU、神外ICU、心内ICU、胸心外ICU、儿科ICU等9个病区的危重症救治体系。9个ICU病区相互协作、各具特色,成为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四川省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核心平台,在省内、国内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队伍 重症医学科医技团队共20人,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3名,呼吸治疗师3名。另有兼职临床药师1名,兼职康复治疗师2名。医师团队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博士2名,硕士10名,均取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科资质(5C培训合格)。护理团队共5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18名,获得重症专科护士、ECMO护理、器官移植护理、CRRT护理、静疗护理、重症超声护理、神经多模态监测、伤口造口护理、康复护理等资质40余人。并长期与杨明主任为首的药师团队、以王寅旭主任为首的康复团队以及左莹主任为首的营养团队合作,为患者制定细致全面的治疗、康复及营养方案。 医疗水平 重症医学科(中心ICU)现有床位31张,拥有价值千余万元的国际一流器官功能监测、支持及治疗设备,年收治各类危重病人千余例次。具备全面执行省临床重点专科规定技术项目的实力,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不断探索、突破,成功积累多项专科特色技术,包括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治疗技术、呼吸支持技术、重症感染控制技术、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神经多模态监测技术、镇静镇痛治疗技术、重症超声评估技术、重症营养支持技术、重症康复技术等。同时,科室已发展出重症循环、重症呼吸、重症神经、重症感染、重症血液净化、重症康复、重症营养七个亚专业。在危重患者器官支持与保护、各类休克抢救、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重症胰腺炎、各类呼吸重症、心脏重症、神经重症救治以及早期重症康复等方面,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团队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为医院各类高新复杂手术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四川省危重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学科研 2002年成立川北医学院危重病医学教研室,主要承担川北医学院麻醉学系和成教学院危重病学相关课程的理论、实验、见习和实习教学工作,同时承担研究生、规培生、进修生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近三年成功申报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发表各类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教育教学发展历程:2002年承担麻醉学系首届麻醉学本科课程,2003年开始承担麻醉学成人教育课程,2011年举行麻醉学系心肺复苏开放性实验,2012年开始学生“贴心天使”进病房活动,2017年主编出版《危重病医学实验教程》,2017年参与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麻醉学),2018年《危重病医学》获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2019年参与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麻醉学),2020年《危重病医学》获校级线上一流课程,2020年《危重病医学》获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023年获校级思政课程建设项目。目前,教学方面勇挑重任,年承担川北医学院临床、麻醉、护理各层次学生理论、见习、实验课400余学时;年接受研究生、规培生、进修生、实习生百余人;年招收重症专科护士培训2届。充分发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学科联盟协作平台作用,年参加在线教学病例讨论30余次,住院医师晨课、晚课在线课程培训及学术讲座80余次,并常态化开展疑难病例远程视频会诊、互联网学习等。积极参与川东北地区各级医院危重病人救治指导和重症医学知识普及,积极开展川东北地区重症医学基层巡讲及查房,在全面提升川东北地区重症医学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社会责任 面对SARS、人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甲型流感、抗震救灾以及新冠肺炎等省内、国内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症医学科团队始终冲在第一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获得了广大人民和政府的认可和赞扬。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四川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四川省青年文明号”等集体称号,“四川省卫生应急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 “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四川省卫生健康英才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抗疫英雄”、“南充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查看更多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院内导航 满意度调查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